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希望朋友们不在我身边的时候都能照顾好自己,快乐充实的生活,有一个明亮的未来,这是我们暂时分别的意义。
“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初次见这句话是因为参商一词,当时不解,又甚是好奇,于是去查。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永不相见”,如此的决绝,很明显极具人的感情色彩,于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词。紧接着看到的是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心一下子就沉重起来!
杜甫写下此诗是要告别一位已经长别二十载的故友,后面接的一句是“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真是个写实的高手,短短几句那种画面感便呼之欲出。一千多年前的某夜,两个好友,多年阔别,一夕重逢,便又要分离,想着世事无常,过往如白云苍狗,来日且不方长,一时竟哀叹如此!
参商永不见,是客观的无奈还是主观的决绝。不管怎么样,在所有后来的现实里,参商一词早已经赋予了离别极厚的沉重感。
金庸在《神雕侠侣》的结尾程英对陆无双说道:你瞧这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读来尤甚伤感,又想着郭襄在后来的二十四年里遍寻着她心心念念的神雕大侠。
这期间,她经历了很多事,也遇见了很多人,却唯独没有遇见想见的那个人。
四十岁那年听一老僧讲那涸辙之鲋的故事,相濡以沫,最终相忘于江湖。终究是放下了,于是风陵渡口和十六岁那年的烟花成为了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世事有时就是如此的无常,那天上的白云更是变幻莫测,有时一阵风那离散的云便聚在一起了,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朝着不同的方向永不汇聚了。就像那参星与商星,此生便不永复见了。
这种离别在过去的历史中一定演绎过无数回,在将来还会有无数回。而在当下,“譬如参商”就成为了离别后蓄意的排遣。
人一边害怕着别如参商,一边又感叹着别如参商,在无奈与期许的心境中徘徊。就像江淹在《别赋》中开篇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其实,摹状离别之意原不该如此的决绝,就连这比喻细细想来也有些不当。参商不见,参星如何知商星,既不知,便无期无欲无念无求,恰如那红尘一世,不见不遇者方为寻常!由此可见,参商,是人在遇不见的执念下赋予的意义。先有别离之情,后有参商之意。
离别,原是个很现实且避无可避的话题。《别赋》一文中通篇尽状离别之苦,悲则悲矣,可悲中似乎未见希望,每读必使人黯淡。仿佛一切失去了意义,我不喜欢如此!
自小到大,我们都经历过许多种离别,别亲,别友,别故乡,离别一座城,告别一段过往,告辞一段岁月。有那么一刻,人总是要分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定论。
我时常想着,离别时及离别后的思绪也一定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这种情绪不像单纯的喜怒哀乐一样单一化,更像是一种组合的复杂的情绪。夹杂着离忧,夹杂着重逢的期许,在别后的日子里,思念是一种煎熬的苦痛,也同样是一种充实的幸福。
想象一下杜甫在阔别重逢后的那句“共此灯烛光”,恍惚间竟不问今夕何夕,倒也是一种确幸!
我们喜欢在离别时说一句“再见”,用多了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告别的专属用词,脱口而出即可。却忽略了“再见”一词是表达期许再次相见的含义。
“再见”,在习以为常的语境中丢失了它原本的真切。但不可否认,这个词真是造得极好,“再见”是离别最好的措辞,是赋予离别美好意义的前提。
离别成就了等待的意义,成就了暌违,成就了恍若初见,成就了一切的思念。
经年后,再阔步此处,是否回忆起旧人间曾安放的何人孰物。
这种感觉是一种立于天地之间的归属感。这人间,还有与你有关联的人,或许他们会不小心地在某个片刻或某个小梦里念及你;有你曾经惊叹过的风景,它们重复着你眼中的美好……伴着时光细细地咀嚼,这的确是一种幸福感!
想起去年毕业时推着行李箱出校门的时候,我站在门外的树下,回望了望那呆了四年的地方,然后轻轻地写道:山水迢迢,风月邈邈,下一场,是暌违!
说实话,那一刻竟没有什么伤感,我也不知道所谓的下一场会是什么时候,会是怎样的场景。
可我知道,无论多久那里依旧会有我喜欢的四时之景:春莺婉转,夏木可人,秋叶翩跹,冬雪皑皑;依旧有新的故事演绎。
年年岁岁,旧枝头,又添新芽。人间枯荣替,刹那因缘会际!至于那些要见的人,一切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