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传奇人生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时间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父亲明穆宗朱载垕的早亡,使其不得不10岁开始登上帝位,而这位万历皇帝不仅让明朝迎来了盛世,而且也让它滑向了深渊。而且他还是明朝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他在位48年,其中有28年都不上朝议事。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传奇人生。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平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早期经历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明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
朱翊钧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明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因其成为了其父子嗣中最为年长的,故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明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非常严格。
朱翊钧小时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将其召至面前长跪。每次遇到讲筵的时候,李太后都令经筵讲官入前亲授。每遇到早朝的时候,五更就到了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朱翊钧叫起。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朱翊钧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冲龄继位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隆庆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隆庆帝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
第二天,隆庆帝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内阁争纷
按照隆庆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喜爱琴棋书画,很有涵养,所以很受隆庆帝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轻松地通过一道遗诏朱翊钧简介,就驱走了孟冲,自己做了掌印太监。
但是,就高拱来说,对冯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冯保就利用高拱曾经说过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语把自视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赶离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太岳辅政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朱翊钧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张居正刚刚走马上任几天,朱翊钧就在平台(即后左门)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由于明穆宗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使廷臣看到朱翊钧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又大大提高了张居正的威信。
朱翊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神宗说:“事不考成,何由底绩。”
其时,因为朱翊钧年幼,对祖制还不十分明白,不晓得个中的利害关系。后来,他意识到张居正的权力过大,“几乎震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朱翊钧下令在福建行省进行试点。至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
朱翊钧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户部奉旨就清丈范围、职责、政策、方法、费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项规定,于同年十一月下发各地。至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推广“一条鞭法”,是当时经济改革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这标志着整个张居正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这次改革,始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基本结束。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具体步骤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
万历三大征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后世有说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钜。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
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当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
但在这些的背后,是明神宗的心机。在48年朝廷斗争中,神宗对朝政依然无微不至。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明神宗身体极不好,已经没有经历,将领的荒凉,是明朝丧失大量精兵。但可以说,明神宗虽然表面上怠政,实际上却万历一朝比任何一朝都忙。明朝不亡于明神宗,这是肯定的。
万历怠政
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在东林党争无休无止之时,由于明神宗私爱贵妃郑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才肯让其出京之国,于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福王庄田之争。福王之国洛阳刚刚过了一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酉时,又发生了晚明历史上著名的梃击案,作案的是一个名叫张差的蓟州男子,史称“梃击案”。
起初,皇太子也以为“必有主使”。是时,郑贵妃一再指天发誓,自明无他。朱翊钧见事涉郑氏,加上多年来人们一直议论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烧自己,很快就亲自定张差为“疯癫奸徒”,并命“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只处决张差及与之有关的太监庞保、刘成二人。并特地为此于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态,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召见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将此案草草收场。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万历十七年(1589),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至于贪财一事,朱翊钧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
万历二十五年(1597),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那些致力于废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个接见大臣,天下将要沦陷的忧虑。”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后金崛起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国本之争
明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
去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万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评价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有三大奇异特点:
一、不爱权力爱自由。他在位48年,竟然做了28年的“宅男”,期间都不上朝议事。
二、不爱江山爱钱财。
万历皇帝是位财迷,巧立各种名目,派专人到民间搜刮财富。同时,就是嫁公主或是为皇子娶妻,他不但要求朝中文武百官要“表示”,而且号召全国老百姓也要“随份子”。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评价明神宗:“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三、万历皇帝不仅是一个宅男,而且还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皇帝。
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少继位,由于没有执政能力,张居正做了皇帝该做的事情,十年间,改革成果明显,大明逐渐恢复了元气,这时候的万历皇帝逐渐长大,对于张居正的严格管教开始出现了叛逆。张居正死后,年轻的万历皇帝开始清算那个支撑了大明帝国十多年的人,他的尖刻,刻薄,报复心,差点让张居正挫骨扬灰,最终以张敬修死去才停止。可见万历皇帝的报复心有多重。
轶事典故:父子亲情
有一次明穆宗在宫中骑马驰骋,朱翊钧拦住马对明穆宗说道:“父皇是天下的共主,万一出了闪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呢?”明穆宗听到这番话,赶紧下马,抱起朱翊钧走入宫中。
少时聪颖
神宗登基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说过他在5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3岁至4岁之间。巴力尽管如此,在他御字之初,由于年龄太小,临朝时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别人事先为他书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他自然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在简单地履行皇帝的职责。
交好大伴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 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喜爱读书
自从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脱出了翰林学士的羁绊;而自从他成为父亲以来,慈圣太后也不再干预他的生活。但是,皇帝在这个时候确实已经成年了,他已经不再有兴趣和小宦官去胡闹,他变成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命令大学士把本朝祖宗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内收买新出版的各种书籍,包括诗歌、论议、医药、剧本、小说等各个方面。
中国历史上罢朝最久的皇帝
万历统治前十年,万历皇帝任用张居正实行变法,虽然变法使得内阁权力,使得张居正权力达到顶峰,但是变法使得此时的大明一扫之前嘉靖朝的阴霾,国家开始走向强盛。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刚开始亲政,发现内阁权力太大,便将权力回收,并因为种种原因对张居正等人进行问罪并抄家。
随后万历皇帝开始了“万历三大征”,分别是使用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叛变的宁夏之役;派出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入侵的朝鲜之役(抗日援朝)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朝鲜境内,但是明军的军饷却一直由国内提供;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大战役打出了明朝的威风,在三大战役结束后,供应战役的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这足以证明了此时的明朝在东亚依旧是霸主地位。
万历十四年后,万历皇帝沉湎于自己的功绩,沉迷于酒色之中。大约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万历皇帝朱翊钧就开始了罢朝,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他心中的太子人选与大臣们的意见相左,实际上是因为他对国家已经不像刚亲政时那样重视。从万历十七年开始,万历皇帝再不接见一位大臣,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出郊外、不祭祀太庙、不上朝、不见、不批奏章、不上课。一个标准的宅男生活。
但是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什么都不做,只与自己相关。但是朱翊钧作为皇帝,国家大事早期由张居正等人办理,自然妥妥帖帖。但是现在万历皇帝已然亲政,并且将权力紧紧攥在他自己手里,却不做事。连续2、30年的罢朝,使得国家出现官员不论好坏,都无法升迁,各地官吏短缺也无人补充,政事上报也得不到批准等等。导致国家连正常运转也无法做到,明朝开始走向倾覆。
明世宗朱厚熜也罢过朝,但是嘉靖皇帝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驾驭群臣。接见大臣,虽然让严嵩等人把控了朝局,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对于官吏的任免,国家政事等等都进行了处理。对于一些大事嘉靖帝还会亲自过问例如黄河改道等。当然,只要是罢朝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官员相当于皇帝掌管天下的四肢,如果大脑连四肢都不用,那么个人必然很难生存,与此相同,国家也必然出现巨大危机。
而万历皇帝的罢朝直接导致了张居正变法的流产(官员连正常升迁都无人批准,谁还会在意新法)。官员们无法得到升迁,且俸禄也不没有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开始横向发展求财。曾经为国为民的东林党也开始逐渐变成了他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而在此之时,辽东地区的努尔哈赤开始逐渐发展,最终爆发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诏书反明,建立后金·政权,并攻下了抚顺。朝野震动,万历皇帝开始先后三次下令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但是此时的百姓已经早已对朝廷失去信心,朝廷又在此时收重税,便纷纷投入到了推翻明王朝的起义军中。
万历皇帝于第二年终于凑够粮饷,集结军队讨伐后金,但是此时明军全然不是当年的明军,此战明军战死4万多人。并且努尔哈赤占据了开原和铁岭。此时的后金再不是疥癣之疾而是已开始成为心腹大患。
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油尽灯枯,于是传位于太子朱常洛,便去世了,而朱常洛在位仅短短一个月不知何故便去世了。
回顾万历皇帝一生,虽然前期支持张居正等人并实现了变法,但是没有坚持变法成功,就像秦与六国都分别进行了变法,但是只有秦国能够坚持变法6世,而六国只能维持短短时间。变法难,但是坚守变法成果更难。而万历皇帝也由于自己偏执的性格,使得明朝30年来陷入瘫痪状态。最终使明朝滑向了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