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微课讲故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三十一期:雕塑《艰苦岁月》
▲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潘鹤
作品内容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以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名为“琼崖纵队”的人民武装。在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琼崖纵队积极推进了琼崖武装革命的迅猛发展,他们便是家喻户晓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原型。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据统计,当时琼崖纵队人数已达1300余人。然而,好景不长,1928年国民党军对琼崖纵队进行疯狂围剿。刚刚发展的革命队伍受到重挫,人数锐减至百人。为此,琼崖纵队余部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冒着枪林弹雨被迫转移到海南定安县的母瑞山。
1932年,国民党集中兵力针对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围剿,琼崖纵队再次受到重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重重包围下,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仅存的一百余人再次转移至母瑞山原始森林中。凭借有利地形,他们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周旋,进行了长达八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躲避敌人密集搜捕的同时,琼崖纵队还要忍受原始森林恶劣的生存环境。在饥饿与疾病的侵扰下,队伍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数月时间,整个队伍只剩下了包括冯白驹在内的26人。然而,即便处于无比艰难之中,为了鼓舞士气,在战斗间隙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的王业熹经常为大家吹起笛子,用音乐来鼓舞大家继续战斗。身处绝境中的红军战士们,依然保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3年,冯白驹率领部队突围下山,返回琼山县革命老区。三、四个月的时间,武装斗争的烈火得以重燃。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纵队重新发展壮大,到1949年,琼崖纵队已壮大到一万六千余人,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共琼崖纵队的女兵
1949年底,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绝大多数省份之后,中央军委指示第四野战军乘胜追击,迅速解放海南岛。但是面对水深流激的琼州海峡,以及盘踞在海岛上的十万国民党军,缺乏渡海作战经验的第四野战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50年初,琼崖纵队接到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要求琼崖纵队配合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
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与接应下,1950年4月16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主力乘船强渡琼州海峡成功,在海南岛登陆。在琼北地区,琼崖纵队配合解放军主力展开围歼战,直至5月1日全岛解放。
琼崖纵队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海南岛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战争史上,海南岛战役也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摧毁敌军“陆海空”立体防御、大规模登岛的奇迹。
1956年,雕塑家潘鹤创作雕塑作品《艰苦岁月》。这件作品生动传神地再现了琼崖纵队在母瑞山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生动地传递出当时革命战士凭着不灭信念,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传奇。
为了更好创作,潘鹤曾前往海南岛进行实地采风。其中,他还特别采访了琼崖纵队的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冯白驹给他讲了很多红军坚持斗争的故事。由此,潘鹤调整了原来的思路和构图,决定表现琼崖纵队在母瑞山艰苦斗争的生活细节,描绘一位老红军战士为小红军战士吹笛子的场景。
《艰苦岁月》塑造了温馨相依的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整幅画作呈三角形构图,既稳定均衡又富有体积感。两人一高一低的视觉反差,老战士满脸沟壑的沧桑与小战士天真烂漫的面庞,形成了鲜明对比。小战士靠在老战士膝上的身体语言则勾勒出两人之间爱护与依恋的情感关系。
《艰苦岁月》三角形构图
在具体细节上,老战士身上破烂不堪的军装、手上嶙峋的骨节、赤裸的双脚等都暗示了“艰苦岁月”这一主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全神贯注地吹奏着手中的笛子,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小战士怀抱着与自己身量相当的步枪,则使作品充满了张力,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然而,小战士却依然仰首忘我地倾听笛声,既表现了小战士对于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必胜信心。
通过重重对照、反差与细节刻画,《艰苦岁月》既真实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地展开了有关琼崖纵队艰苦卓绝革命的宏大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