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甘茂是个什么人(秦国甘茂的孙子)
我的答案:首先,甘茂不算背叛秦国,他只是被人排挤遭人陷害才被迫离开。其次,类似甘茂这种“士无定主”、“择君而流”的情况,在战国时期很常见。士人宗国观念淡薄,胸怀天下,寻找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政治舞台。齐国重用甘茂,自然是因为他能用,且有用,甘茂的才能还是人所共睹的。
战国时期宗国观念淡薄,士人拥有高度选择权
要了解甘茂离秦之后,为什么还能得到齐国的重用。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背景。甘茂离秦并不是背叛,而且在战国大环境下,只要不是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就算背叛,只要有才能也会被他国重用。
宗法制度解体,士人宗国观念淡薄。春秋时期,周天子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天下共主。战国中期,周王室被秦国灭亡。人们的宗国意识逐渐模糊,国与国之间频繁的交往,也使士人心中更加没有了国家界限。各国被他们当做一个整体,他们心中装的也是一个天下。因而战国时期的贤才,往往不分国界,寻找自己能施展才华的舞台。
人才竞争激烈,各国大力吸纳人才。春秋时期,战争以争霸和图存为主要目的。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目的已经变成了吞并天下。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争天下,必须要先争人。因而各国对人才的包容性,明显变大。不论地位,不论国籍,不论之前为哪个国家效力,甚至是否对本国做出过不利的事,只要你能来,并且对本国有用,诸侯国都会最大限度的接纳。
士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以出走他国为耻。战国时期的士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报复,他们经常奔走于各国之间,寻找能赏识自己的君王。他们心怀天下,因而出走他国,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士为知己者用,就是当时他们的内心写照。所以像甘茂这种,虽然做过秦国三朝老臣,但若你不容我,我自然要走,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甘茂去齐并非背叛秦国,真实的原因是遭人排挤
甘茂是秦国三朝老臣,侍奉过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秦国国君。秦惠王时期,辅佐过魏章夺取汉中,秦武王时期,平定过蜀地叛乱。可以说,甘茂是一个能文能武的贤臣。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在秦昭襄王时期,权力之争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逃离秦国。
甘茂主要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向寿,另一个是公孙奭。地位越高,权力相争所带来的危险就越大。甘茂在秦武王时期,废了很大的劲,拿下了韩国的宜阳。宜阳是个好地方,失去了宜阳的韩国,没有了一个保护屏障。秦国可以以宜阳为中心打韩国,甚至是魏国和赵国。
向寿后来驻守宜阳,准备以此为基地攻打韩国。韩国派了苏代去游说向寿,先是一顿恭维,接着就是分析利弊,典型的游说模式。苏代真正的目的无非两点:第一,秦国你别打我。第二,要让秦国内部相争。所以苏代鼓动了向寿,教他如何打压甘茂和公孙奭。之后,向寿和公孙奭都想把甘茂拉下台,因而不断像秦昭襄王进谗言,说甘茂这不是,那不是。甘茂一看,就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也经不起别人天天念叨。商鞅也有功,比自己功劳大多了,最后还不是个凄惨的下场。
甘茂还是很聪明的,趁着祸患还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提前出走。这是大智慧,绝对不能用背叛来定义他的出走。
甘茂出走后各国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他的才能
甘茂出逃齐国后,从齐国、秦国、楚国三国对他的态度,就能看出,甘茂的才能是这些国家所公认的。
秦国态度:甘茂自己是跑了,可是妻儿孩子秦国,内心自然放不下。恰好遇见了苏代,对,又是苏代这个能搞事的。苏代答应甘茂,出使秦国时,帮他周旋一下。苏代这嘴皮子也确实很厉害,对秦昭王说:甘茂侍奉过秦国三代君主,对秦国情况了如指掌,他这一走,容易对秦国不利啊。秦昭王一听,赶紧派人带着相印去齐国接他。当然,甘茂没有回去,但反过来想想,如果甘茂是个庸人,秦王也不必如此担心他会对秦国不利。
齐国态度:其实齐国和秦国对甘茂的态度,有一部分原因是苏代的谋划。苏代在秦国说服了秦昭王,又跑到齐国去,对齐王说,你看着甘茂多厉害,秦王让他做丞相,他都不回去,就想在大王的齐国效命。齐王一听,赶紧赶紧,赐甘茂一个上卿的官职,别让他跑了。
楚国态度:甘茂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将甘茂送回秦国。楚王便与范蜎谋划,准备在秦国安排个丞相。范蜎说我不行,但您也不能把甘茂送去啊,这个人是个贤才,送到秦国对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是让向寿当吧。随后向寿在楚王的请求下当上了丞相,甘茂再也没有踏入过秦国。
小结
所以说,甘茂是个能文能武的贤臣,在战国中虽然不突出,但也绝不是庸人。在战国重人才的背景下,士人的出走是常有的事,况且甘茂也没做出对不起秦国的事。甘茂出走,实则是他的聪明之处,在权力的争夺中,明哲保身。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自身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不有失公允。
当时适逢战乱,都是一些分割的小小的诸侯国,国籍几乎朝夕变化,国民的国家归属感并不强,而大中国意识是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能形成的共识。我觉得甘茂背叛秦国应该是在当时无法形成共识的,更多人对他的认识是与某人(当权者)有隙,与私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