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河北唐山乐亭大鼓书界之民间传说
乐亭大鼓书界的民间传说
乐亭大鼓,虽然它的历史不长,但在艺人中间, 却流传着许多似真似假的传说(如艺术、生活、经历、授受、行会、 门户等等)。如果你要请一位老艺人, 把这些传说给你念叨念叨,他能够在一天两日里,绝不了辞。曾有一位老艺人, 给人们讲起了说书用的那块“醒子”的来历时,他就绘声绘色地讲了半 个多钟头。当然,那些传说,有些免不了带有不健康的、 封建的色彩,#唐山头条#
但也不能说它全是无益的,至少, 有它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里,就把其中有关供俸“祖师爷”和“门户” 这两种传闻说一说。关于这两个问题,在乐亭大鼓艺人中, 传说得也不尽相同。
第一种传说是这样:
"“。-迨至周朝庄王,因其母患就成疾,百诊无效。 庄王平生最孝,又素知其母喜听讲唱。故饰梅、辛、胡、赵四相,分昼夜两班,入宫晋谒太后。藉讲故事或吟诗咏歌,以安慰其病中的寂寞,希望能延长其寿命。结果,太后之症,因而痊愈。 于是,后世说书之人,都崇拜周庄王为祖师。近来的书词人员, 分为梅、清、胡、赵四大门户,这就是昔日轮讲故事的四姓, 传下来的。
--(摘自马立元《中国书词概论》手稿)
第二种传说是这样,大明洪武与君妻马娘娘,在宫内闲谈天下大事。马娘娘言说,当年有说书之行,颇能醒唤愚人。 只因元朝胡人,不准此行之人传说,已经断绝俸米俸银,免了此行。 多年在乡下偷说,还得避着胡人。何不传旨招安此行之人。 这才由礼部院查出劝善底册,果有俸禄,出榜文,招安此行之人。有拿鼓说的,有弹弦子说的,有拿着铜锣说的,有拿唤铃说的,等等不一。又设立掌仪司,领银俸米。
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闯王时,失去‘三宝’(堂印一颗、宝剑一匣、书扎一方)。崇祯末年,国家困苦,就无俸禄了。有王弘义在北京留下开份要钱。有梅岐山、清峰歧、王素霖这几位老先生,全在北京说书。后有苏(昆生)、柳(敬亭)二位当官之人,为说书之人提倡奏效天子
在顺治年间,又重兴掌仪司,把‘三宝’改为扇子一把、毛巾一方、木头一块。
传至清朝雍正三年,因为假冒之人,作出不法之事。他也不晓规矩,得先在掌仪司挂号,领出三件家具,司中的印章,还得有师父或师兄领去承认,以分真假。
传到清朝乾隆六年,大家侍候皇会,主子家与民同乐。各样生意玩意,都办出一档来。皇上与王公大巨看着那(哪)样好,于国于民有好处,有重赏赐。这才又立会,又分门户长短的生意。先立‘长春会’每年侍候皇会。各行也有会首,在会上立门户,留赞词,以辨真假。有梅歧山(子清)说鼓书,清峰歧(云峰)说弦子书,作为‘长生意’的老师。又有天平架子胡鹏飞,还有唱影的赵恒利,这二位老先生,也都是侍候皇会的,也算‘长生意’。这算立为梅、清、胡、赵四门,各收徒弟。(引录自任占奎藏《鼓书宗谱》)
两种说法不统一、不确切,看来其原因不外两个;一、这个传说是出于后人的附会,以致传说得不够统一。二、由于年代久远,以讹传讹,以致传说得不够确切。
一切传说,只能作为我们研究问题的参考、资料,因为,切民间说唱艺术,它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谁是创始人?该是‘祖师”?必定是历代劳动人民、历代艺人及他们中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上面所提出的例子,这只是在艺人中所传诵的那许许多多传说中的一例而已。至于其它如行会、授受、门户等等方面的传说,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历史上的事,也就是以前通过同老艺人们交谈听到一些。听老艺人说,唱慢腔、紧打慢唱,乐亭有个老艺人叫陈活理,他创造的多。为什么他在慢腔方面发挥的多呢?就是那时说书的各有对象。陈活埋那时抽大烟抽的多,一般人家听不起他的书,所以陈活埋主要是走宅门说书。乐亭有四大地主,崔、刘、张、史,陈活理光吃的四大家。
在四大家说书,得满足他们的需要,说子弟书,通俗的东西他们不爱听。其实这四家也不是爱听书,只是做为了一种待客的活动和方式罢了,在听书时,他们谈天、说笑,根本就不好好听书。根据这种背景,陈活理就研究了四大口,紧打慢唱等。据说陈派说书,坐在那儿,晃着脑袋,合着眼说书,唱腔很长,一句话唱半天,这样就省书。新的齐珍,跟陈活理就不一样,讲发头卖相,表演传真,描写传神。据我家老人说,齐珍的两只眼别的说书的学不了,他的表演很逼真,他一指点,一比划,你明知道是假的。
也得跟他眼神过去看看。他的眼神就有这样的特殊技巧。齐珍的小口调多,现在有说八大句的,有说八小句的,齐珍这样的口多。在齐珍以前庙上崔八家养着温铁板,打温铁板那时候开始使用铁板,以前用的是木板。
辛集老兵视线整理
20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