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郑文化研究与开发

荥阳市郑文化研究与开发

荥阳市郑文化研究与开发

李立新

内容提要:荥阳不仅是中华郑姓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郑姓最主要的郡望地,是全球郑氏宗亲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寻根谒祖的文化圣地。为适应海内外郑氏宗亲到荥阳寻根谒祖,荥阳市成立了一系列相关机构,组织郑文化的研究、联谊和开发工作,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呈现三个亮点。当下炙手可热的姓氏文化应以研究为先导、产业为依托、政策为旨归。荥阳的郑文化,应从组织架构、产业开发和领域拓展等方面进一步着力。

关 键 词:荥阳郑文化 发展阶段 亮点 启示 建议





郑姓是中华大姓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根据公安部的最新统计,按人口多寡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十一位;在台湾地区排名第十二位。郑姓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在北方形成了“崔、卢、李、郑”四大望族之一。后来由于中原战乱而络绎南迁,最终形成中国南方八大姓之一,在台湾、南诏(今云南)、暹罗(今泰国)、交趾(今越南)等地都建立过政权。历史上名人辈出,星光灿烂,有著名水利专家郑国、经学家郑玄、史学家郑樵、航海家郑和、民族英雄郑成功、书画家郑板桥,等等,不胜枚举。数千年来,郑姓族人枝分叶散、瓜瓞绵绵,经过不断播迁,发展繁衍,今天已遍布世界各地,全球郑姓族人大约有1200万左右,但不论他们身处何地,都有一个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故国家园,向往依恋、心灵归依的精神故乡,那就是——河南荥阳。

一、荥阳与郑氏文化

在当今南方一些郑姓旧宅或家族祠堂的门楣上,在郑姓的老家谱里,往往镶嵌着三个郑姓人再熟悉不过的文字:“荥阳郡”,这三个字,是郑姓族人的历史荣光,也是他们寻根谒祖的指路明灯,因为荥阳,不仅仅是郑姓的郡望地,也是郑姓的起源地之一,对于郑姓族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一)荥阳是郑姓的起源地

起源地和郡望地同为一地的姓氏比较少见,而郑姓,正是这少见的姓氏之一。

甲骨文中“郑”字作“奠”,作为地名,有“北奠”、“南奠”、“西奠”。卜辞资料显示,早在商代就存在一个子姓郑国,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郑父之丘”,地当今河南郑州一带,与荥阳相去不远。而文献一般认为郑姓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姓氏之一姬姓,西周末年,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这就是郑桓公。到周幽王时,为避祸乱,时任周朝司徒的郑桓公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凭借自己的权势,把家眷、财物安置在虢国和郐国之间,史称“虢郐寄孥”。后其子武公为避犬戎之乱,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并趁机灭虢、郐二国,建立新的郑国,是为新郑,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郑桓公当年的寄孥之地史载有十处之多:位于今荥阳京襄城村的京城遗址,城垣犹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荥阳市豫龙镇的两周城址娘娘寨遗址,是2008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城址最有可能是郑桓公的寄孥之地。此外,荥阳广武山武公岭,很有可能是郑武公的陵墓所在地。所以,荥阳可视为郑姓的起源地之一。

(二)荥阳是郑姓的郡望地

郡望意思是世居某地,为世人所仰望。荥阳意为荥泽之阳,即荥泽之北。西汉初期始置荥阳县,曹魏时期初置荥阳郡,并于西晋正式确立。西汉大司农郑当时之后代迁居于荥阳郡,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家大族。北魏时期,荥阳郑氏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一起,称为四大望族,子弟世代为高官,享有无上政治特权。直到唐代依旧冠缨不绝,名人辈出,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一直以来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之说。“荥阳堂”、“荥阳世泽”、“荥阳衍派”、“荥阳家声”的匾额,以及含有“荥阳”二字的堂联俯拾皆是、随处可见,“荥阳”二字成为中华郑氏一致认同的家族文化符号,荥阳也成为中华郑姓的文化圣地。

二、荥阳郑文化研究开发的三个阶段

1986年“荥阳郑氏研究会”筹备成立,标志着荥阳市开始主动研究和开发本市珍贵的郑文化资源,迄今已30年,回顾荥阳郑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6)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洞开,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华人络绎不绝,这种寻根热持续不断,推动了各地姓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荥阳市作为全球郑姓族人重要的寻根目的地,借助寻根活动开启了荥阳的郑姓文化研究和开发活动。

1984年10月,原荥阳县统战部长宋国桢接到从省旅游局转来的寻根信函:“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郑瑞强先生在来信中表达了对祖地的向往之情。1986年5月,宋国桢承担了海峡之声电台“台胞祖地”节目的约稿,撰写“郑氏祖地”文稿,并于7月在“海峡之声”电台连播,同时在《河南统战理论与实践》杂志上全文刊登。

1986年11月,荥阳成立了以宋国桢为组长的“郑氏研究会筹备小组”。1987年11月12日,郑州市社科联批准接受“荥阳郑氏研究会”为团体会员。11月14日,召开“荥阳郑氏研究会成立大会”,宋国桢任会长,牛振山、司振华任副会长。1988年12月,荥阳县编委正式下文将“荥阳郑氏研究会”列编。1995年4月22日荥阳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发证。

荥阳郑氏研究会成立以后,围绕荥阳与郑氏、郑国都城、郑氏祖茔、郑氏先贤和海外郑氏等内容展开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华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历代郑氏名人传略》、《郑成功与祖国统一》等九本著作。“荥阳郑氏研究会”的研究在海内外郑氏族人中引起强烈反响,荥阳作为全球郑氏的祖地得到普遍认同,台湾、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的郑氏族人纷纷组团来荥阳寻根,海外郑氏荥阳寻根的活动活跃起来,荥阳也组织郑氏族人走出国门,加强同海外郑氏宗亲组织的联系。

1994年11月31日,荥阳市编制委员批复成立全民事业单位“荥阳市世界郑氏联谊中心”,作为负责郑文化研究和郑氏联谊工作的专门单位,隶属市政府办公室领导和管理。聘任郑培俊为荥阳世界郑氏联谊中心主任。

这一时期值得书写一笔的事件还有:一是1992年5月,摄制完成《郑氏祖地荥阳》纪录片。二是1992年12月7日至9日,“世界郑氏宗亲 ’92荥阳祭祖大会”在荥阳隆重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以及台湾、香港、福建、广东等地170多位郑氏族人与会,与会郑氏宗亲还发起成立了“郑氏祖地荥阳基金会”和“振兴祖地顾问团”,纷纷建言献策,要为祖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1994年7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为宋国桢主编的《荥阳郑氏研究》丛书作序,序文中提出了 “弘扬郑文化,振兴我中华”,多年来一直是荥阳市宣传郑文化的响亮口号。四是1994年7日至9日, “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00周年” 在荥阳隆重举行,海内外郑氏宗亲776人与会,盛况空前,大会形成在祖地兴建“荥阳郑氏名人苑”项目的决议。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6)

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是荥阳郑文化研究开发快速发展的10年,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有六:

一是“郑氏名人苑”的项目有实质进展,不仅成为全球郑姓族人寻根谒祖圣地,也成为荥阳一景。1994年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00周年”商定的兴建“郑氏名人苑”的决议在这一阶段得到实施,荥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当地知名企业家郑朝增先生主导兴建,全球郑氏宗亲协力相助。位于荥阳市南5公里丁店水库之北的盘龙山上,依山面水,气聚风藏,占地面积 431亩,内有郑成功纪念馆、公德碑林、石牌坊、始祖殿等建筑,是郑氏先祖、先贤安魂之所,海内外郑氏宗亲寻根谒祖的朝圣之地。

二是《郑氏族系大典》的编纂出版,开启了郑姓家族史上一个重大的文化工程。2001年11月16日, “郑氏历史文化研讨暨《郑氏族系大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 在荥阳召开,标志着郑自修任总编纂的《郑氏族系大典》全面启动。2004年《郑氏族系大典》第一部在首届郑氏文化节上首发。《郑氏族系大典》成为凝聚全球郑氏宗亲的又一个文化纽带。

三是“2002年世界郑氏中原寻根、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暨郑成功纪念馆落成典礼大会”召开。大会于2002年12月18日至22日在荥阳举行,海内外郑氏代表550余人与会。荥阳 “郑成功纪念馆”由浙江温州市郑氏宗亲集资兴建,建于郑氏名人苑内,于2002年12月1日竣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为郑成功纪念馆题写馆名。2004年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成功乃荥阳郑氏后裔,他虽然出生于日本平户市,在该市的郑成功庙却高悬“荥阳之光”匾额,他是全球郑氏宗亲的骄傲,更是荥阳的骄傲。

四是2003年10月19日,荥阳市编委决定将荥阳市世界郑氏联谊中心更名为“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为市政府正科级事业单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2004年2月,荥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和联谊中心互为表里,联合组织指导荥阳市郑氏宗亲联谊和文化研究工作。

五是在荥阳郑氏祖地广武原武公岭下兴建荥阳世界郑氏文博院,作为世界郑氏到荥阳寻根拜祖的场所和世界郑氏文化集中展示交流的中心,一期工程于2004年9月建成。中国·荥阳2004年首届郑氏文化节拜祖大典在此隆重举行。

六是成功举办“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2004年10月29至31日,“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在郑氏祖地荥阳隆重举办,由中国贸促会河南分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州市海外联谊会、荥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承办。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26个省区市的113个代表团近3000名郑氏宗亲参加了这次文化盛会。此次文化节以“寻根、联谊、交流、发展”的主题,文化节期间,举办了荥阳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经贸成果展、经贸项目发布暨经贸合作签约仪式、“郑公杯”书画展、大型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不仅增强了全球郑姓宗亲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力,也促进了祖地荥阳的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可以说是快速发展期的一个高峰。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6)

荥阳市把郑氏文化作为政府工来抓,但姓氏文化属于民俗文化,也有政府失灵之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之间磨合与适应,碰撞与合作在这一阶段得以充分演绎,在经历了荥阳郑氏发展核心人物郑朝增的出走与回归,另一位核心人士郑自修的去世,荥阳郑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也在争辩与协商中平稳发展。本阶段有以下六个方面值得书写:

一是“河南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氏工作委员会”和“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的成立。2006年12月,“河南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氏工作委员会”在河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成立,郑保贵任首任会长。2010年,“河南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更名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作为其二级机构的“河南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氏工作委员会”也随之更名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姓委员会”。2013年7月,“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在河南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一级法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任首任院长,郑朝增任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姓委员会”和“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是省级从事郑文化研究与联谊的民间组织,是组织协调全省郑文化研究与开发的良好平台。

二是“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郑州大会”隆重召开。2012年12月1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荥阳郑成功纪念馆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郑州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郑氏宗亲与会,会议发布了《世界郑氏族裔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郑州大会宣言》,彰显了郑氏族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三是召开癸巳年和甲午年两次祭祖大会。2013年11月11日,“郑氏始祖殿竣工典礼暨癸巳年世界郑氏祭祖大会”在荥阳召开, 1000多位郑氏代表与会。郑氏始祖殿规模空前,体量巨大,供奉着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三位郑姓始祖巨幅塑像,因郑州市得名于郑国,所以郑氏始祖殿对于郑州也有着特别的意义。2014年11月11日,“甲午年世界拜祖大典暨荥阳郑文化论坛”在荥阳召开,海内外36个代表团600多位郑氏代表莅会。

四是召开了“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研讨会”。2015年10月16至18日,“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研讨会”在荥阳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联合主办,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姓委员会、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承办。来自省内外的文史研究专家六十余人与会,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中华郑氏可溯源于郑国,历史上存在着子姓郑国、姜姓郑国和姬姓郑国;荥阳是中华郑氏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寻根谒祖的文化圣地;中华郑氏家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荥阳市研究开发郑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值得赞扬。会后很快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中华郑姓源流与荥阳堂研究》,这是荥阳郑文化30年来首次由专业研究者集中研讨并出版发行的论文集,对荥阳郑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五是成功举办“中国·荥阳第二届世界郑氏文化节”。2015年11月11日,“中国·荥阳第二届世界郑氏文化节”在荥阳隆重召开,来自泰国、马来西亚、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和香港、澳门以及各省区市的2000多位郑氏宗亲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此次文化节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姓委员会、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法治中国诗书画院承办,以“光大荥阳,合作发展”为主题,以“寻根、联谊、合作、发展”为宗旨,包括祭祀“郑氏三公”拜祖大典,“宗祠、家风、家训、家规”名家诗书画展,荥阳堂文化苑、荥阳郑道昭书画研究院、正德国学院、郑家拳研究会、荥阳成功武术学校揭牌仪式,郑文化经济论坛,“荣归荥阳、圆梦中华”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本届文化节可以说是本阶段郑文化演绎出来的一个高潮,也是荥阳郑文化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荥阳郑文化研究开发的三个亮点

荥阳三十年的郑姓文化研究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全省的前列,具体呈现出三个亮点:

(一) 郑朝增与荥阳郑氏名人苑

如果说宋国桢对传承荥阳郑文化有开创之功,那么郑朝增可以说是弘扬荥阳郑文化的核心人物。郑朝增一生经历坎坷,干过锻工、搬运工、泥瓦工、缝纫工、机械制造工和企业董事长,他既吃苦耐劳、意志坚韧,又满腹韬略,大气果敢。一次次被海外归来的郑姓游子来荥阳寻根谒祖的热诚所感动,他毅然投入到郑氏宗亲联谊和文化研究的事业中来,把经营企业挣来的财富和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由他主导筹建的荥阳郑氏名人苑已初具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建筑中处于领先地位。他是荥阳郑氏宗亲联谊的主要发起人,也是历年各种联谊、研究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全球郑氏宗亲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创办《中华荥阳报》,几十年如一日宣传郑文化。由于体制等原因,一段时期他在荥阳的所作所为不被人理解,工作难以开展。2008年,他另辟蹊径,到陕西华县筹建了“陕西省华县郑桓公陵园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华县郑桓公源流文化研究会”和“陕西省华县郑氏宗亲祭祖大会筹备委员会”,均任秘书长、负责人,发动世界郑氏募资修缮郑桓公陵园,举办祭祖大会,把华县的郑姓文化搞得风生水起。重新回到荥阳后,又着手成立了“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对荥阳郑氏名人苑进行了不间断地修缮,筹办一年一度的全球郑氏荥阳祭祖活动,并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举办了“中国·荥阳第二届世界郑氏文化节”。他数十年的坚持,在郑姓族人心目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二)郑自修与《郑氏族系大典》

郑自修先生是湖北人,却认定了郑姓祖地荥阳这块宝地,扎根荥阳, 15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编纂《郑氏族系大典》。前后完成了19次万里行,行程20万公里,足迹踏遍16个省区,3000多个村子,遍及全国各地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十余个国家,耗资400余万元,收集了古今族谱3000余套本,20000余件人文资料和影像光盘50余个,照片10000余帧,校勘、整理、句读古代文献400余万字,制作完成8000余页、1600余万字、3000余支脉的《荥阳郑氏脉络图》之传承世系表。全书共2200万字、八大部、十二大册、十九卷、三十九章。前四部已正式出版,其他四部八大册文稿已整理完毕。全书刊发画像、图片、彩照等各类图谱10000余帧,整理了2800余年之家族传承历史,爬梳剔抉,分门别类,汇集了古今中外之郑文化精华,是对郑姓传统家族文化的一次全面整理,在同类书籍中,不仅规模最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最高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郑自修积劳成疾,于2011年因癌症去世,夙愿未就,可悲可叹!

(三)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

“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是2003年荥阳市为适应海内外郑氏宗亲到荥阳寻根而成立的,有政府编制,为正科级单位,实行财政预算全额管理。为发展姓氏文化而成立正式的政府机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首创,显示了荥阳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成立之后,斥资数千万元铸造了郑氏三公铜像,兴建成功广场,成为荥阳市的文化地标;继之又投巨资对郑国的京城遗址和郑氏祖茔进行了修葺;在各地设立联络处,创办报纸《荥阳与郑氏》,大力宣传荥阳郑文化;2004、2015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郑氏文化节;筹建荥阳堂文化苑;启动电视连续剧《郑氏春秋》的拍摄工作;促进招商工作,牵线搭桥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荥阳。如今的“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已经成为荥阳市开展郑文化活动的领导核心和良好平台。

四、启示与思考

荥阳的郑文化研究与开发不仅起步早,而且成绩大,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起到示范作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姓氏文化开发当以研究为先导。姓氏文化特别是姓氏起源部分,往往诸说并存,争议迭出,阻遏了进一步开发。所以,只有在认同相对一致的前提下,才能予以开发。荥阳郑文化的研究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由于以宋国桢为代表的“荥阳郑氏研究会”的初步全面的研究,才使得“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结论得到绝大多数郑姓宗亲的认同,进而促成了荥阳一系列的郑姓宗亲联谊、各种纪念设施筹建等工作。而“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研讨会”的召开,和《中华郑姓源流与荥阳堂研究》一书的出版,必将促进荥阳郑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二)姓氏文化研究与开发当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依托。姓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最终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求得可持续发展,只能把姓氏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如荥阳郑氏名人苑在筹建过程中,大到始祖殿、始祖殿殿柱,小到功德碑,甚至名人苑的树木,都被作为文化产品予以营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荥阳郑文化在开展宗亲联谊之初,就注重吸引郑姓企业家到祖地寻根谒祖、投资兴业,两届世界郑氏文化节都设有产品展示、经贸洽谈环节,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姓氏文化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但需要政府从政策方面予以规范和引导。近年来,民间姓氏开展寻根联谊活动热情越来越高涨,不仅活动愈益频繁,而且规模也愈加浩大,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属于宗亲活动,国家政策对这些活动不予鼓励,也因此失于管理,因此乱象横生。即便是荥阳市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予以管理,但是因为缺乏政策上明确规定,使得这种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到这种现象,出台针对性措施,使姓氏宗亲活动在国家法规的约束下健康有序地开展。

五、对策与建议

30年来,在郑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荥阳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对于全球郑氏宗亲的寻根热情和荥阳郑氏巨大的品牌效应,还有不少欠缺,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进一步理顺组织架构,整合各方面力量,使荥阳郑文化的研究联谊与开发工作更上新台阶。目前,荥阳市组织和管理郑文化的机构有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郑姓委员会、河南郑文化研究院、荥阳郑氏研究会、荥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等等,这些机构或属政府,或属民间,叠床架屋,既互有交叉,又互相区别,难免矛盾抵牾,不利于和谐团结,共谋发展,这种不和谐的情况以前曾相当严重,现在逐渐统一到“荥阳市人民政府世界郑氏联谊中心”上来了,需要进一步整合,以携手共进,成就大业。

(二)加大郑文化的产业开发力度,使荥阳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一直是让人困扰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荥阳市郑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多年来,虽然荥阳市上下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成效和预期仍相距甚远。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工作,荥阳郑文化的研究和联谊工作已经相当充分,荥阳在全球郑氏族人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号召力,但是实实在在的郑氏文化产业仍举步维艰,需要的是创意,期待的是突破。

(三)拓展郑文化的研究领域,扩大郑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荥阳郑氏名人苑建设需要继续投入资金,把最初宏大的设想一项一项付诸实施,比如计划中的先贤殿、世界郑氏大宗祠、十二座历史名人祠、现代名人馆等亟待筹建。二是积极筹建荥阳堂文化苑,进一步打响荥阳郡、荥阳堂的金字招牌。国内外郑氏宗亲所以络绎不绝到荥阳来寻根问祖,关键还是受“荥阳”二字牵引,荥阳市需要有物化的“荥阳”纪念地供郑氏宗亲瞻仰归依。三是荥阳广武山武公岭大墓需要予以考证认定。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荥阳的娘娘寨两周城址和京城古城址名列其中。广武山武公陵是否是郑武公的陵墓所在,值得考证认定。四是郑氏家风的挖掘和宣传。浙江省浦江郑宅镇的郑氏义门,中纪委官网曾头条予以推荐,“孝义文化”是郑氏文化的精髓,值得进一步研究、传承和弘扬。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甲骨学、中原文化。)


相关推荐

​每天读本书《万尼亚舅舅》

73

每天读本书《万尼亚舅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万尼亚舅舅》,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写的一个戏剧剧本。 契诃夫是世界小说史,尤其是世界短篇...

​敦威治恐怖事件|愿旧日支配者安息(三)

126

敦威治恐怖事件|愿旧日支配者安息(三) 作者:H.P.Lovecraft 笨拙的译者:竹子 译者声明: 本译者英语水平有限,多数采取意译为主,不敢称精准,只求忠实。但原文写入了大量英语...

​晋国历代君王简考

​晋国历代君王简考

131

晋国历代君王简考 晋国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

​知识角:近景

​知识角:近景

138

知识角:近景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近景可以表现被摄对象更多的细部,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 近景画面容易给观众留...

​航线:多条航线推特价票 天津-大连票价170元起

58

航线:多条航线推特价票 天津-大连票价170元起 航线:多条航线推特价票 天津-大连票价170元起 时间:2015-09-23 10:55:00 来源:天津网作者:张珊珊 责任编辑:梁婷 天津网 讯 城市快报记...

​本溪水洞风景区3月14日起闭园

135

本溪水洞风景区3月14日起闭园 3月13日,本溪水洞旅游(集团)股份公司发布消息: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阻止病毒传播,遏制疫情蔓延,按照本溪市防疫指挥部通知要求,本溪水洞...

​云南大理大学樱花盛放 粉红烂漫惹人醉

​云南大理大学樱花盛放 粉红烂漫惹人醉

166

云南大理大学樱花盛放 粉红烂漫惹人醉 大理大学樱花盛放,粉红烂漫惹人醉。(人民网 虎遵会 摄) 人民网大理3月11日电 (虎遵会)阳春三月,大理大学校园内外的近万株樱花相继盛...

​野生动物黄麂频入江西分宜

​野生动物黄麂频入江西分宜

152

野生动物黄麂频入江西分宜 近日,设置在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年珠村深山里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野生动物黄麂的珍贵影像视频。 从拍摄到的画面可以看到,镜头里的黄麂体色褐黄,...

​cf11月神枪节活动汇总_赢英雄武器

​cf11月神枪节活动汇总_赢英雄武器

57

cf11月神枪节活动汇总_赢英雄武器 cf11月神枪节活动正在火爆进行中,现在cfer可以通过QQ电脑管家,QQ粉钻,TGP,QQ浏览器,QQ会员,QQ蓝钻和QQ黄钻多种渠道参加活动!奖品不仅有牡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