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辐射鱼!权威解读——漏网之鱼
果不其然,日本的核辐射鱼又上线了,前两天在福岛近海又检测到辐射超标的“许氏平鲉”黑鱼。
我知道很多人对日本的渔产品一直都心存芥蒂,不知道当吃不当吃。
实际上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爆发以来日本最多限制了44种鱼类的出货销售,到2019年12月陆续解除限制,还剩最后一种斑鳐,直到2020年2月25日全部解除。
根据什么来判定这些鱼类是否可以上市销售呢?
放射性铯检出数值低于标准即可,日本政府规定的出货标准是每1千克鱼类的放射性铯为100贝克勒尔以下。也就是说,没有被检测到放射性铯高于100贝克勒尔的鱼类,都没有被纳入限制上市的范围。
100贝克勒尔是日本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标准,根据福岛县渔联的规定,鱼类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标准是50贝克勒尔,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的话,这次捕到的“许氏平鲉”黑鱼实际上超标10倍。
此次被检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的“许氏平鲉”黑鱼,是22日在距离福岛县新地町海岸约8.8公里、水深24米的渔场捕获的,其体内的放射性铯含量达到每千克500贝克勒尔。
500贝克勒尔是个什么概念?
实际上,这个数值并不算很高,最早没有发生福岛核事故的时候,日本的食品卫生相关法规规定的放射物暂定标准值就是每千克500贝克勒尔,也就是说这次检测出来的辐射鱼如果放在2011年以前,并不算超标。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2012年,日本政府决定,大幅收紧食品中放射性铯的安全标准,其中,蔬菜和大米等普通食品的安全线将下调至现行暂定基准的5分之一,降到每公斤100贝克勒尔。日本厚生劳动省决定修改放射性检测指南,要求各地政府加强检测力度,其中包括海产品,福岛县渔协将标准降到了50贝克勒尔。
这么来看的话,这个辐射鱼的剂量并不算很大,但是放射性铯的危险是很厉害的,在2013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捞的大泷六线鱼体内检测出每千克74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相当于日本政府规定的一般食品标准值(每千克100贝克勒尔)的7400倍。
这条大泷六线鱼是2月21日从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机组的取水口附近捕捞的,全长38厘米,重564克,是东京电力公司在捕捞销毁港湾内鱼类时发现的。食用1公斤这种鱼,遭受的内部辐射量约为11毫希沃特,相当于照射了11至22次X射线胸部透视。
东京电力公司在港湾入口处的海底(水深约10米)设置了高约2米的渔网,以阻止生活在堆积有污染泥土的海底附近的鱼类游到港湾外。
所以,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海湾里面,放射性废物的辐射量是很大的,放射性元素大部分沉积在这里,而黑鱼恰恰是底层鱼,常潜伏在水底和水草茂密处。它是肉食性凶猛鱼类,以鱼、虾等为食,根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逻辑,最终放射性铯就累积在了黑鱼体内。
所以,你大可以怀疑这次检测的黑鱼是不是从福岛核电站港湾入口处逃出去的。福岛县水产海洋研究中心正在调查许氏平鲉外游和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的原因。
研究中心放射能研究部部长神山享一表示,“考虑到新地町(福岛县临海的一个町)海域海水和海底的放射性较低,因此我发自内心地说,检测出这么高数值的放射性铯的原因还不知道,有鱼种进出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的可能性,我们会调查原因。”
也就是说捉到这条鱼的海域放射性并不高,距离福岛县新地町海岸约8.8公里、水深约24米,还是个专门的渔场,所以捕到这种放射性超标十倍的黑鱼概率很小,除非是从其他海域游过来。
放射性超标的鱼基本只可能从排放核废水的福岛核电站港湾向外海游,而不会从大洋深处往近岸游。
根据日本NHK的报道,虽然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设置了渔网防止鱼类游出,但该县的水产海洋研究中心表示,或因某些原因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受污染海域的鱼类游出了相关区域。
虽然这条黑鱼如何出入核电站的港湾还不知晓,但不能排除这种鱼在相关海域活动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说,如果继续食用这种鱼,还有可能检测出放射性超标,因此福岛县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已暂停这种鱼上市销售。
鉴于福岛外海刚巧前几天发生连续地震,导致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均发生轻微泄漏,2月13号7.3级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就发布信息:福岛核电站不仅出现异常,还发生漏水。但同时还强调,外溢的水量非常小,辐射量非常低,不存在安全问题。
然而日本民众却对政府和东电公司的说法持怀疑的态度。日本福岛县居民舆论说:“日本政府说谎,拿不出对策,令人担心”。
这就解释了辐射超标的黑鱼是如何逃出港湾的渔网的。
也许就是地震带来的海啸浪涌,把福岛核电站港湾底部的黑鱼和泄露的核废水,一并裹挟起来扔出了港湾,黑鱼于是就趁的夜黑风高逃到了较远的近海渔场。
日本政府还在考虑把核废水排入海,鉴于这样的情况,恐怕这个选项要再考虑考虑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