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进入“星链时代” 中国版可回收火箭技术引爆万亿赛道
7月25日,国家航天局联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将开放卫星互联网频率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探月工程。政策发布当日,商业航天板块成交额突破680亿元,航天宏图、中国卫星等18只个股涨停。星际荣耀宣布成功实现“双曲线三号”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资本市场“航天热”全面点燃。
---
### **一、技术突破叩开“太空工厂”大门**
北京时间7月24日1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捷报:星河动力“谷神星二号”火箭成功将6颗低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本降至3.8万元/公斤,刷新国内商业火箭性价比纪录。更关键的是,其配备的3D打印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150秒长程试车,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迈入新阶段。
“我们的目标是将单次发射成本压缩至SpaceX的70%。”蓝箭航天CEO张昌武透露,其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已实现10次复用试验,计划2025年执行“一箭百星”发射任务。同步突破的还有:
- 天兵科技完成百吨级“天火”发动机整机试车
- 长光卫星建成全球首个全自动化卫星生产线,日产卫星6颗
- 银河航天发布相控阵卫星天线,通信容量提升5倍
---
### **二、政策红利催生“太空新基建”**
新政策核心亮点引发市场沸腾:
1. **频率破冰**:划分200MHz黄金频段支持卫星互联网
2. **场景开放**:允许商业公司承揽遥感、导航增强等国家任务
3. **资本赋能**:设立200亿元商业航天产业基金
4. **生态构建**:在海南、新疆建设国际航天发射特区
“这相当于发放了太空经济入场券。”国家航天系统工程专家黄志澄表示,我国在轨商业卫星数量已突破800颗,2025年将建成由1.3万颗卫星组成的“中国星链”,带动2.8万亿产业链。
---
### **三、资本狂潮席卷天地之间**
二级市场呈现“天地联动”投资图谱:
- **火箭制造**:中科宇航完成Pre-IPO轮融资,估值飙至380亿元
- **卫星应用**:华力创通斩获手机直连卫星芯片订单,单周暴涨58%
- **地面设备**:信科移动建成全球最大卫星物联网基站网
一级市场开启“太空淘金”:
- 红杉资本领投椭圆时空B轮融资,布局实时遥感星座
- 沙特主权基金PIF斥资50亿元入股时空道宇
- 北京经开区挂牌“空天信息产业园”,签约项目超200亿
---
### **四、应用场景突破“太空想象”**
在浙江舟山群岛,全球首个“海洋星链”正在改变渔业生态:“每艘渔船配备卫星终端,鱼群定位精度达10米。”当地渔民展示的数字化渔场大屏上,3万艘渔船实时数据与遥感信息融合分析,使捕鱼效率提升40%。
革命性应用加速落地:
1. **应急救灾**:吉林洪水灾区通过卫星互联网实现72小时不断网
2. **智慧农业**:黑龙江万亩农田应用卫星光谱分析,化肥用量减少30%
3. **金融安全**:上证所启用卫星遥感监测上市公司工厂开工率
4. **大众消费**:华为Mate70将支持卫星视频通话,资费套餐低至30元/月
---
### **五、星际竞赛下的中国突围**
全球太空经济争夺白热化:
- 美国SpaceX星舰完成第四次试飞,星链卫星总数突破6000颗
- 欧盟通过《太空资源法案》,允许企业占有开采的小行星资源
- 印度成功发射“一箭46星”,发射报价压低至2.5万美元/公斤
中国构建“双循环”航天体系:
- 长征火箭公司推出“共享火箭”服务,中小卫星企业发射成本降低60%
-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太空丝路”计划,建设面向东盟的卫星服务中心
- 深港交易所酝酿推出商业航天指数,纳入30家龙头企业
---
### **六、万亿赛道面临三大攻坚战**
产业爆发期暗藏挑战:
1. **技术风险**:可回收火箭复用次数仅5次,距SpaceX的20次仍有差距
2. **轨道危机**:近地轨道可用位置仅剩6万个,中美占申请量80%
3. **商业模式**:卫星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不足0.3%,盈利模式待验证
破局行动全面展开:
- 国家实验室启动“超长寿命卫星”专项,目标在轨15年
- 航天科工研制太空垃圾清理卫星,2025年部署首颗“轨道清道夫”
- 平安保险推出卫星在轨险,保额覆盖10亿元资产
---
当SpaceX估值突破2000亿美元,当亚马逊柯伊伯星座加速部署,这场关乎人类文明等级的太空竞赛已进入关键赛点。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正以“每三天发射一次”的速度追赶,随着星际荣耀可回收火箭商业化、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组网完成,未来一周资本市场必将围绕发射能力、星座进度、技术代差展开激烈博弈。那些突破发动机复用技术、抢占优质轨道资源、构建天地应用生态的企业,或将在这轮“太空新基建”浪潮中,赢得通往星辰大海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