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郯庐地震带周边城市历史地震次数,合肥竟然排不上号?
北京时间的2024年9月26日下午15点合肥又地震了,虽然本次地震级数不高只有2.3级,但这已经是自9月14日以来合肥半个月内的第9次地震,如此频繁的地震让合肥以及周边城市的居民心里恐慌情绪日渐浓烈!
随着地震次数的增多,大家对郯庐地震带这条中国版图中最大的断裂带也渐渐熟悉,郯庐地震带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大地震,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8.5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5次,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区域,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这一段。
本次就为大家盘点郯庐地震带附近城市有统计的历史地震次数,看看哪座城市地震最频繁,而合肥又排在什么位置!
第四名:山东临沂:5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1次
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这次地震也是山东省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同时也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最大地震记录。震中位置位于现今的郯城、临沂、临沭3县交界处。本次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10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并且破坏程度极为惨重,史称“旷古奇灾”,共压毙5万多人,其中莒县死亡2万有余,临沂死亡1.2万以上,郯城死亡8700余人。
另外在1990年和1995年临沂地区分别发生了4.4级和5.2级地震,但均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时间进入2024年4月份临沂市辖区内共记录到天然地震2次,分别为4月5日莒南县2.0级地震和4月15日平邑县1.9级地震。
第三名:江苏宿迁:52次,其中建国前受邻近城市地震波及51次,建国后在记录的1次。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宿迁历史上的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建国前,且大部分都是受邻城波及,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郯城发生的8.5级地震,是宿迁历史上受波及最大的一次地震。
进入现代后,宿迁地区也时有地震发生,但震级普遍较小。例如,2022年3月19日,在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发生了3.1级地震。而在过去15年间,宿迁市仅记录到了一次等级超过3.0级的地震活动,即该次地震。
第二名:安徽合肥:82次,其中近十年间发生49次,最大级数4.7级!
合肥历史上地震次数较多,根据历史记载从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清光绪八年(1882年),这553年的时间里,合肥共发生了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共20次。进入20世纪后,合肥发生3级以上地震以及附近地区3级以上的并波及合肥的地震共有13次。
另外从2011年开始到2024年9月26日,合肥境内共发生有记载的地震49次,其中2级及2级以上的地震共23次,其余均为2级以下。在这49次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就是2024年9月19日在合肥肥东发生的4.7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具有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因此发生地震属于正常现象,不用过多恐慌!
第一名:江苏南京:104次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由于地处地壳活跃区域,因此历史上多次发生地震。据史书记载,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04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5次。这些地震中,有些地震对南京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如1624年南京发生的6级地震,破坏较为严重,波及范围较广。
此外,南京还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内,是少数几个中强地震活动和地震原地复发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南京所处的宁溧扬三角地区也是江苏历史上陆地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具备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防御区。
近年来,南京地区也时有地震发生。例如,2019年4月7日在南京溧水区发生了2.3级地震,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几乎在同一地点已发生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2.8级。另外2020年3月3日和12月25日,在南京市鼓楼区和江宁区分别发生3.0级和2.7级地震。
本月合肥的频繁地震与2019年南京溧水的频繁地震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不过后续南京也是没有再发生地震,而且专家也说合肥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不大,所以合肥市民们还请不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