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以两大新兴产业做实“城市之肾”
全国首个全商业化运营的南海瑞晖加氢站位于丹灶。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在佛山“人字形”的地图上,位于南海西部的丹灶镇,恰好处于“肾”的位置,而其形状也与人体之“肾”极为神似。
而丹灶这样的位置和形状,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其在佛山所扮演的角色。如今,丹灶正在通过加速培育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安全产业集群,打造“仙湖氢谷”和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为城市发展蓄积产业新能量。同时,充实“一岛两湖”发挥生态优势,以创新与生态齐辉、城市与乡村共美的姿态,融入佛山一环创新圈及一环生态圈。
去年,全市最大工业投资项目——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及整车生产项目落户丹灶,成为其在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2月22日,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率领区几套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召开一环创新圈和一环生态圈建设工作推进会,一行人走访调研了丹灶新能源汽车基地,黄志豪对丹灶加快载体建设、在创新方面一马当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11年开始,丹灶就腾出成片土地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4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丹灶挂牌,该基地被省政府列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核心部件产业基地。
长江项目落户后,丹灶酝酿出了一个更大的蓝图——“仙湖氢谷”。丹灶镇镇长张应统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规划以仙湖为中心覆盖42.7平方公里,打造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新能源发展硅谷。
“仙湖氢谷包括一湖一城以及三个园区。”张应统说,“一湖”是以仙湖为中心,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科研中心和配套中心,“一城”是做新能源汽车的孵化和加速基地,“三园区”包括原来的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未来博爱路的南园和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二期,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的产业基地。
如今长江汽车项目已经进入设计阶段,其中包括氢能源的全球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及整车生产基地,涉及到50万平方米的物业建设,“今年都将会按照要求完成,年底预计将有1000辆新能源车试产试销。”张应统透露。
此外,丹灶今年还将推进爱德曼生产基地、上汽大通的维保中心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检测中心等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电机、电控、电池等氢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厂商进驻,并打造中国氢能产业创新中心,聚焦氢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孵化,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了做好氢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丹灶还将继续建设新的加氢站,同时做一到两条氢能源的客车示范线。
链接高端资源壮大智能安全产业园
春暖花开,丹灶镇的翰林湖农业公园内已然一片春色。而离翰林湖不远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就在去年底,国家安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便在此挂牌。
“这是全国最有规模、最有思路的安全产业园。”年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组前来进行专题调研,对该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思路、环境配套等表示了高度的肯定。“我们将以这一制造业的创新高地为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丹灶创新、创业、创发展。”张应统说。
得到肯定的背后,是实力的支撑。这个以联东U谷作为依托的智能安全产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000亩,规划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能为智能安全项目快速提供研发、成果转化、中试生产、商务展示等服务,满足企业轻资产运作等多方面经营需求。
不仅如此,产业龙头平台国家安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也相继落户丹灶。张应统说,“智能安全产业,就是安全产业+互联网,除了包含传统的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网络安全、治安安全(安防)领域外,现在我们还增加了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板块。我们将重点从电子信息、软件信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等五大方面发展高端的安全产业,这个产业园都是可以上楼的都市型产业。”
张应统透露,丹灶将着力链接高端资源,今年重点推动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华为安全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及佛山市安全产业协会的落地,来推动智能安全产业的加速聚集。抓住国家工信部在南海召开中国安全产业大会的契机,展示自己并与参会的业界名流对接,同时加大与深圳安全协会的合作,承接深圳安全产业、安防产业的“溢出效应”。
充实
“一岛两湖”做美丽家园
作为“城市之肾”,除了以创新集聚能量之外,生态也一直是丹灶的优势。进入3月,正是黄花风铃木盛开的季节,丹灶仙湖片区、翰林湖片的黄花风铃木,正不断地刷爆南海人的朋友圈。“满城尽带黄金甲!”“绵延三公里的花树开得正欢,极目之处尽是繁花点点,不少花瓣飘到游人肩上,画面甚是浪漫!”网友纷纷在朋友圈分享。
近年来,丹灶以“一岛两湖”为重点,围绕翰林湖、仙湖和金沙休闲运动岛,建设具有“小家碧玉”气质的生态亮点,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亮点。如今,金沙岛已成功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而翰林湖农业公园则获得2017亚洲都市景观奖。
“未来三年,丹灶将整体投入3亿元用于生态建设,重点就是‘一岛两湖’项目的丰富与完善。”张应统表示,翰林湖的定位是“耕读田园”,其实就是要做一个以耕读文化为基础的田园综合体,“耕”指农耕文明,通过农耕景观“留得住乡愁,看得到记忆”,通过让水系成网基塘成片,恢复岭南水乡展示岭南文化;“读”就指翰林文化,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
丹灶今年将加大40多个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和管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100%处理。“同时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在各级河涌实施‘河长’制,加大对全镇168条河涌的整治力度。”张应统说,通过这些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色美,塑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
而在城市硬件及配套方面,丹灶今年将全力推动博爱路西沿线项目启动,并推进丹灶中心小学等扩建工程,在丹灶西部新建小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新城。
对话
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高地
记者:在佛山一环创新圈和一环生态圈的建设工作中,丹灶镇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张应统:围绕生态产业新城的目标开展工作,力争成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安全两大新兴产业,集聚汽配、装备制造和五金优质项目,扶持本土制造业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记者:今年丹灶将如何发挥优势,继续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张应统: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河长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省级森林小镇,继续打造“一岛两湖”生态龙头项目,提升全镇绿化覆盖率,高标准建设金沙大桥景观节点、大洲河绿化工程等绿色景观,对全镇168条河涌以及仙湖、翰林湖进行“一河一策”改造提升,实施挂图作战和系统治污。投入3.4亿元开展覆盖全镇村居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和管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100%处理。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文/记者赵艳丽黄晴雯通讯员梁惠瑶卓越冰